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目录 > 工作总结

2016年工作总结

来源: 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7-01-16 字体:[ ]

2016年,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抓手,认真履职,开拓创新,全力推进食品药品安全全环节、全过程、全覆盖监管,各项重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突破。

一、坚持统筹部署,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取得新成效

2016年5月我市被国务院食安办列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成为全省唯一参创的地级市。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创建工作列入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和市政府重点工作,并写进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工作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市委主要领导先后3次作出专门批示,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食品安全情况汇报。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食品安全工作6次,市食安委全体会议3次,审议通过了《南通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工作实施方案》、《“十三五”食品药品安全专项规划》等多个文件。市政府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食安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精干力量,建立市创建办。召开全市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和两次推进会,落实责任,强力推进。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围绕“六大体系” “八大放心工程” “四大支撑平台”建设,分解落实28项创建项目,细化80项创建具体任务,并根据创建指标体系,制定130条具体工作要求,明确创建主体责任部门和工作时间进度。会同相关部门瞄准创建中重点项目,及早谋划,协同发力,寻求突破。10个县(市、区)在前期全面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城市基础上,制订本地区的创建目标、工作要求和任务分解,召开动员会,充分调动各部门力量和资源,多措并举,协同推进。三是强化督导考评。制定《2016年南通市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南通市食品安全工作督查办法》,组织食品安全日常督查和半年度、年度工作考核,开展多轮创建专项督导,指导推动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和创建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制定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市级部门督导责任分解方案,落实责任,凝聚合力。建立创建工作月报制度和月度自查分析制度,在省级考核评价的45项指标中筛选了17项重点项目,逐一进行推进落实。组织实施省级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初审评估,通州、海安成为全省首批省级食品安全城市候选城市。目前,创建工作正有序推进,一批群众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创建工作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肯定,实现了良好开局。在2016年度国家统计局南通调查队组织的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调查中,群众对创建举措的支持率达98.1%;食品安全总体状况满意度77.8%,较2015年提高1.7个百分点,高于国家创建指标7.8个百分点。国家总局以专刊的形式对我市的经验做法予以推介。

二、创新工作举措,重点监管机制建设实现新突破

以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品种、重点业态为突破口,建立健全机制,坚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一方面,继续巩固和扩大以往监管机制建设成果。全面实施学校食品安全提升工程,组织各地积极对学校食堂人员配置、食堂面积、空间布局、功能间重点设施设备全面改造升级,目前已实施“明厨亮灶”886家,占比达88%;A级食堂数达322家,学校疑似食物中毒事件下降83.3%。完善农村集体聚餐登记备案制度,共登记报告41153例,疑似食物中毒事件数下降66.7%,疑似食物中毒人数下降72.1%。在全市推广实施豆制品“全链条监管、全过程追溯、全方位提升、全行业自律”“四全”监管模式,推动豆制品行业规模化生产、冷链化销售、品牌化经营。共对市区13家豆制品生产加工主体予以豆制品行业规范发展奖励补助,补助总金额为38.4万元,引导豆制品行业规范有序发展。经过两年的深入推进,豆制品专项监督合格率由74.1%上升到92.3%。另一方面,继续拓展延伸,并以点带面,探索监管机制新举措。对养托老机构、建筑工地食堂、旅游景区餐饮单位三大领域开展调研与风险监测,提请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养(托)老机构和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景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通过落实经营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和民政、城建、旅游等行业主管部门管理责任,防控风险隐患、推动社会共治。稳步推进食品“三小”行业管理,制定《南通市市区食品小作坊登记证申领管理办法》,明确小作坊管理要求和登记程序;研究制定了《市区食品小作坊登记证申请表》、《现场核查表》和《南通市食品小作坊允许生产品种建议目录》,为基层开展登记管理提供依据和规范。截止2016年底,各县(市)政府均已制定出台《食品小作坊登记证申领管理办法》。组织餐饮行业专题调研,形成了《关于加强治理规范提升大众餐饮食品安全水平的意见》,着力通过集中治理与长效管理结合、规范提升与联合取缔结合的方式,推动全市大众餐饮提档升级。2016年,我市食品安全重点监管机制创新工作多次被《新华日报》、《中国食品安全报》、《中国医药报》等媒体采访报道,国家食药监总局《简报》、《专报》13次刊载介绍。

三、强化风险防控,抽检监测和专项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

健全完善基于风险管控的监管机制,强化隐患排查、抽检监测、监督检查各环节的衔接,并针对发现的共性问题和突出的安全隐患,加大专项整治和综合治理力度。一是加强风险排查。制定《南通市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分析研判、隐患治理、效果确认、监督管理”闭环管理机制。二是提升抽检监测工作效能。以问题为导向统领抽检监测工作,落实计划、抽样、检验检测、后续处置、信息公示等统一管理机制,制定程序规范,组织实施国家和省、市级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计划,合理分配、提高效能。全市安排食品安全抽检计划37861批次,每千人5.19批次,抽检批次较上年度增长22.4%。大力推进实施2016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食品安全动态监测全年抽检食品3001批次,合格2754批次,合格率达98.5%。完善食用农产品“四位一体”检验检测体系,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快检实验室投入运营每天仪器快检600批次以上,把好批发环节“总闸门”;完成市区34家农贸市场快检室建设工作,市区农贸市场快检室建成率超80%;开发建设食用农产品检测管理平台,实现系统信息资源共享。全年完成药品日常监督抽样1204批次,基本药物监督抽样132批次,非法添加类抽样281批次,药品快检1000批次,国家、省级药品医疗器械等抽样199批次。三是围绕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部署开展农村食品安全“扫雷”专项行动,重点治理解决农村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和重点隐患,共检查单位17615家次,抽检食品1117批次,取缔无证生产经营户117户,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715份。先后组织开展严厉打击餐饮服务单位违法添加罂粟壳(粉)行为,保健食品、配制酒、玛咖制品等三类食品非法添加、非法宣传功效专项治理,药品流通领域集中整治,疫苗专项检查,化妆品标签标识管理等专项检查20余次,严惩重处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与公安机关建立更加紧密的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合作机制,配合推动公安部门建立专门的食药犯罪侦查机构。与市公安局联合下发《建立食品药品刑事案件中涉案物品鉴定及检验“绿色通道”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全系统共立案1268件,立案数、结案数全省第一;移送公安机关涉刑案件48起,同期增长167%。

四、落实全程监管,最严格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

一是严把许可准入管理。承接省局下放的部分食品生产许可职能, 建立健全许可工作机制。全年市局共受理480件,组织现查核查412家,审核发放食品生产许可证书382张。完善食品经营许可制度改革后食品经营许可流程,对职责分工、角色设置、风险层级分类、现场核查注意事项等进行制度设计。开发建设食品经营许可管理信息系统,制作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展板》,在全市推广运行。二是创新日常监管制度机制。完善食品生产“三分监管”制度,全年出动执法检查人员3010人次,检查企业1920家次,发现违规问题282个,移交稽查立案查处50起。推进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信用分类分级工作,评选百家市级示范“食品销售诚信企业(户)”。开展“随手拍、集笑脸”活动,推进餐饮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和等级公示制度,及时向消费者及社会公示量化分级评定结果。组织各地完成濠河国际龙舟邀请赛、江海国际博览会等近30项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保障任务实现“零事故”。开展“明厨亮灶”项目试点,制定《城市综合体内“明厨亮灶”指导意见》(试行)。推动网络订餐平台规范化管理,通过约谈等形式,督促第三方平台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开展药品生产质量风险评估与防控工作,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机制,药品不良反应报表总数位居全省第三,其中新的严重的报表总数位居全省第二。巩固药品GSP认证检查成果,深入开展飞行检查和双随机抽查。推进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分类分级监管,做好非特化妆品备案审核和现场检查。三是加强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加强市、县两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推动县级食品快检中心和乡镇(街道)快检室建设,提高源头发现问题能力。构建“互联网+食品药品监管”整体规划,协调推进食品快检管理系统、食品药品基础数据库及移动监管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建设项目。推进重点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白酒和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覆盖面由去年的30%提高到了70%。完善“南通豆制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逐步将卤菜加工小作坊纳入追溯平台进行管理。四是提升应急处置水平。在全省率先修订出台《南通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开展了一次食品安全事故级应急演练得到省局和各兄弟市应急专家的高度肯定。妥善处置了山东非法经营疫苗、通大附院“眼用全氟丙烷气体”等食品药品突发事件,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主动公开,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五、突出齐抓共管,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基本形成

在继续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调动各部门力量和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激发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参与创建和监管工作的积极性,推动共治格局的形成。一是强化宣传,赢得广泛支持。组织开展全国首届“食安杯”漫画大赛、 “与食俱竞”大型挑战类食品安全知识电视竞赛、全国食品安全专题灯谜创作赛等特色宣传活动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以及公交车站台、建筑工地围墙、出租车顶灯等各类载体进行宣传展示。二是创设载体,扩大社会参与。开展创建食品安全城市标语标识征集、群众最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征集、“你点我检”、“开门评议”、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调查等活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参与积极性。结合创建,组织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知识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充分发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作用,及时发布工作动态、检测结果、食品药品科普知识等,进一步扩大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社会影响。其中,市区210家社区实现了全覆盖,共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册,现场接受群众咨询5000余人次。南通食品药品监管头条号被评为最有影响力民生头条号之一,微信公众号“粉丝”达到1.5万余人。组织年度食品药品安全白皮书发布等新闻发布会6次,政务信息工作名列全国全省前茅。新华网、人民网、中国食品安全报、中国医药报等国家、省级媒体专题报道我市食品药品安全工作300余篇。三是畅通渠道,强化社会监督。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监督员、新闻媒体视察督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抓住人大评议、政协民主监督等有利契机,围绕“菜篮子”工程、保健品监管、快检体系建设、提升社会工作知晓率和满意度等听取意见和建议。指导成立南通市食品安全协会和协会各专业委员会,引导和支持行业协会制订行规行约、自律规范,监督生产经营活动,加强行业自律。研究制定《南通市食品药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监督。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意见》,探索建立保险市场运作机制、事前风险预防、事中风险控制以及事后理赔服务等机制,推动责任保险成为社会共治的有效载体。通过常态化、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知晓率不断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逐步形成。

六、狠抓学习教育,监管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切实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在培训教育方面,继续组织开展系统化的“大培训”,着重加强对基层监管人员的培训。市局先后举办综合业务培训班47次,参训达3225人次。在法治建设方面,进一步梳理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探索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在全省率先建立“双随机”抽查制度,制定出台实施办法,建立了8大类9个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和8大类企业名录库和检查员名录库,开发双随机抽查信息系统,建立双随机摇号程序。在省审改办组织召开的“双创”工作座谈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在服务发展方面,出台《关于发挥职能作用服务医药和食品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实25条具体措施,推行一事一人、一项一组工作制度,为企业解决办理许可、产品申报、审评认证、技术攻关等方面问题,积极促进企业在南通投资兴业和做大做强。指导各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管局与市局上下联动,形成服务发展的合力。市局专门成立了服务发展工作小组,明确了局主要负责人为服务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局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各负其责,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3+3+N”产业发展要求,全面启动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等工作,努力服务和促进全市医药和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在党风廉政和机关作风建设方面,强化“两大责任”,完善了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清单,全面落实班子成员负责分管领域党风廉政建设的“一岗双责”。局党组全力支持驻局纪检组、监察室履行监督责任,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进行谈话提醒,防患于未然。修订完善了党组议事规则、局工作规则、机关专项经费支出、公务接待等内部各项制度,进一步健全个人工作日志、部门工作计划、全局重点工作“三位一体”绩效考核体系,加大工作考核力度。逐项落实万人评议意见整改工作,确保100%整改到位。市局被评为市级机关先进党组织。今年市人大评议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社会各界对市局的工作充分肯定,其中对依法行政、规范执法情况的满意率99.0%,对食品安全重点领域监管机制建设情况的满意率为96.1%,对服务医药和食品产业发展情况的满意率95.1%,对机关作风建设情况的满意率为92.2%。